西寧見聞錄——【夏都茶園】
為生活每年我都要在上海、西寧等地來回奔波,一般在西寧要住上幾個月。
記得幾年前我在連云港時,接到一位生活在西寧的朋友發給我一條短信,當時看完這條短信讓我笑得岔氣了。至今還記得短信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
說外地的朋友來西寧的感受是這樣的:
“六月天草黃得不行;
口不渴嘴唇干得不行;
沒激動心跳得不行;
說吃飯酒喝得不行;
好不容易見個美女臉蛋還紅得不行。”
今天忽然想把近年在西寧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與朋友們分享。
西寧是名副其實的“夏都”,這是勿庸置疑的。凡在夏季來過西寧的人對此深信不疑。記得2015年七月的某一天下午,西寧天空忽然狂風肆虐,下起雷陣雨。此時幾個身穿褲頭背心的外地游客,為躲暴雨跑進商店。個個凍得瑟瑟發抖,嘴里不停地嘟囔說,“這那是夏天?趕上三九天了”。周圍幾個女服務員看到他們狼狽不堪的樣子,則掩嘴哧哧發笑。是的,當外省市的人們在酷暑里汗流浹背、寢食難安的時候,西寧則迎來了一年中最愜意的季節。這時的西寧城區給人的感覺好象一切都沐浴在“明媚的陽光”里。市民的臉上呈現著十分“幸福”的笑容。這是我在西寧最大的感受:
西寧人的“幸福感”沒說的,那個“好”呀!
“夏都”的稱謂我是在外省工作其間,聽來自西寧的朋友說的。后來中央電視臺早間新聞報道加播的廣告里,曾反復播放過這樣一段“中國夏都——西寧”的廣告,印象極其深刻。我曾對沒來過西寧的朋友說過,西寧的夏天沒有蚊子、晚上睡覺還是要蓋棉被等。
“你就編故事吧”。
外地朋友把個腦袋晃得“搖擺器”似的,他們無法想象。
不過近年我在西寧夏天的夜里,也偶爾會遇到有一兩只縈繞在耳邊,嗡嗡叫的“蚊子”,奇怪了,過去三十多年從沒聽說過,更沒有見過。有從“格爾木”回來的人說,那里的蚊子很嚇人,我從沒去過那里,就不得而知了。
西寧是“夏都”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無論是多熱的天,也無論天上的“驕陽”怎樣“似火”,只要一到有陰涼的地方,你就會感到舒適、涼爽。這與盛夏的外地有天壤之別。西寧的男人,即使外面再酷熱,也很少見到有穿“大褲衩”或袒胸露背出門的;西寧的不少女人則不同,天還沒有怎么熱,就急不可耐地換上了很薄很露的那種酷暑熱天的“盛裝”??上У氖俏鲗幭募緵鏊檀?。商店里就曾有一個漂亮的女人對我忿忿地說過:
“這天真討厭,我這裙子還沒怎么穿天就冷了”。
我曾經在網絡上寫到:“西寧街頭美女挺多,而且大多數人很有修養和氣質”,這樣的語句竟找來不少“噴子們”的強烈不滿。其實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快,大家日子過得好,美女自然就多,哪個城市都一樣。不過人的修養和氣質可不是裝出來的,也模仿不來的。一個人的修養和氣質是某種環境長期熏陶的結果,是有深厚文化底蘊作基礎的。
西寧美女多,我想這與西寧是個雜居的城市有很大關系,地域越遠的雙方結親產生的后代越漂亮,這是公認的事實。
我不了解西北其他省份的情況怎樣,我只知道西寧每年夏季的“茶園”可是異?;鸨?。那里已成為西寧市民夏天必不可少的去處.每逢夏季周末,你就可以看到西寧四周郊外的\"茶園\"生意興隆,高朋滿座。
前年夏天,曾經和我一起教書的十幾個教師朋友集體邀請我去西寧的某家茶園娛樂,那是我離開西寧幾十年后第一次走進西寧的“茶園”。茶園的規模和氣派讓我真的有些“瞠目結舌”。那是一個星期天,走進偌大的室內茶園,一陣彌漫清香的氣息撲面而來。首先迎入眼簾的是在一片翠綠的草叢里,聳立起高底不平、錯落有致的假山,山上山下小溪潺潺,小溪翻山越嶺流入我腳下用大理石堆砌的水池里,水池砌得別具匠心,池底是五顏六色的碎石,碎石中還閃動著彩燈。穿過甬道眼前一片開朗,抬頭望去幾十座造型各異的木屋,或橫或豎地淹沒在綠樹叢林間。屋里人們或品著“三炮臺”碗茶談天說地;或高一聲低一聲地劃拳,喝著六十度的“天佑德”白酒;常聽到西寧的朋友無不自豪地說:“西寧白酒的消費量在全世界排第二,第一是莫斯科”。其真實性我就不得而知了。此時,有人已是“喝高”了,在屋外的草坪里跳起了藏族“鍋莊”舞,這種肢體動作幅度頗為夸張的舞蹈,過去我從未聽說過。文革期間常見一些“宣傳隊”在舞臺上跳“藏族”舞蹈,那種舞蹈不知是否就是現在人們普遍跳的“鍋莊”舞。要是那樣的話,我也曾在當“知青”時跳過的。不過也是在舞臺上跳給“社員”們看的。
茶園里還有不甘試弱者,坐在地上一手捂住耳朵,扯著嗓子唱起了“花兒”。(我一直很納悶,為什么很多人一唱“花兒”就要用一只手捂耳朵?莫非只有這樣才能算“正宗”)。
再往里走,幾乎所有木屋里傳來“嘩啦、嘩啦”的響聲,伸頭朝屋里探個究竟,原來是一桌又一著的“麻手”們在“二、五、八作將”地搓麻消遣。還有一些悶不作聲的人群,聚精會神地看著手里的撲克牌,他們在相互為對手制做陷阱——“挖坑”。作為游戲挖挖坑無妨,生活工作中可別盡想著給別人“挖坑”了。四周一撥一撥的孩子們象是出圈的小羊,可著勁地四處叫喊、奔跑。
引人矚目的是那些十七八歲的男女服務生。他們身穿色彩艷麗的民族服飾,滿臉汗水,在人們此起彼伏不停地呼喚聲中,緊張忙碌,一路小跑,川梭于木屋之間。
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朋友告訴我說:近十來年“茶園”已成為西寧的一種“文化”現象。能把一種本來僅是人們休閑、放松的事情,上升到一種“文化”現象,可見其影響力之大。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品味里面的深層意義。
“茶園”里的事情太多了,看表已是夜里12點多。這“西寧見聞錄”就此罷手,下次再寫吧。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