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腹地北部,是青藏高原最具盛名的藏羚羊產羔地,被譽為“藏羚羊的大產房”,現在每年有3-5萬只來自于三江源、羌塘和可可西里本地的藏羚羊來此產羔。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藏羚羊趕往卓乃湖產羔,由此也使卓乃湖成為一個神秘之所,產生了諸多懸疑和謎團。
其中最大的一個謎團就是:在浩瀚無邊的青藏高原,為何這么多藏羚羊要把卓乃湖選作它們的產羔地之一呢?
既然是前去產羔,那里肯定有著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更為有利于藏羚羊產羔的條件。這個問題就得從卓乃湖自身那里尋找答案了。
卓乃湖處于可可西里和昆侖山脈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這和可可西里其他湖沼并無明顯不同。
突出的是,卓乃湖位于一個封閉的湖盆中,只有攀上四周的盆沿往下看,卓乃湖才能收入眼底。
卓乃湖東西狹長有20多公里,為半咸水的內陸湖。其南岸水系發達,而且有一南北長1到2公里的寬闊大湖,這是藏羚羊的主要活動地,也是最重要的產羔處。
湖北岸多為高低不平的緩坡,雖也有藏羚羊活動,但比南岸要少得多。
如此秘境會以什么樣的姿態來歡迎那些遠道為愛而生的藏羚羊呢?
每年的6月末是母藏羚羊到達卓乃湖的時間,這也是卓乃湖的天氣和植被變化最為明顯的時候。
藏羚羊真正進入卓乃湖畔的時間與其湖冰的融化程度有著密切關系。
當卓乃湖浮冰一夜間全部消失殆盡,母藏羚羊就準時涌入了。當冰尚未完全融化時,即使母羊已經到達了附近的地方,它們寧可在周圍多活動幾天,也不會進前進入湖區。
另外,從羌塘和三江源兩支藏羚羊隊伍每年都同時進入卓乃湖這一情況也可看出,它們對進入卓乃湖有著相當敏感的氣溫要求。
藏羚羊進駐卓乃湖后,猶如帶來一股神奇力量,這時卓乃湖的氣候就會變化,這一點從溝谷和湖灘上不斷成長且變綠的植被就可看出,而且不出幾日,幾乎所有的花都開放了,這與幾天前的卓乃湖景觀形成一個鮮明對比。
母藏羚羊也就在這里活動一個月時間,大自然也許是在為母羊們快速地創造著產羔條件。
來過卓乃湖的人,都認為藏羚羊選擇在卓乃湖產羔很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看到湖邊大灘的植被稀疏,總會發出“這么多藏羚羊在這里吃什么”的驚嘆。
事實上,在湖灘之南有著眾多的山谷,南岸發達的水系都是出自那里,那里氣候相對濕潤,和湖邊大灘以及可可西里其他地區比,那里還有相對豐富的植被資源,而且那里也生活著諸如野牦牛、藏野驢、藏原羚、石羊、旱獺、藏野兔、狐貍甚至狼、熊等其他野生動物。
初到的藏羚羊之所以白天進山,晚上返回湖水邊,就是到山里去吃草,這樣可以補充遷徙途中消耗掉的營養,為接下來的產羔做準備。
7月初,是遷徙到卓乃湖的藏羚羊集中產羔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10天。由于是成千上萬的藏羚羊在這10天內集中產羔,所以很容易看到幾只或者十幾只藏羚羊同時產羔的場景。昨天在大灘上游動的還只是孤獨的藏羚羊,次日再看,幾乎每只羊的身邊都有了一只小羊羔。
藏羚羊產羔過程一般需要40多分鐘。當胎體露頭,母羊會頻繁趴下或站起,并不斷甩動后半身,使小羊羔就勢一點點滑出,每當頭羔的頭部能抵達地面了,藏羚羊媽媽才會趴下把它最后產出來。所以剛出生的小藏羚的頭部都沾著泥土。
在媽媽的舔護下,小羊10分鐘左右就能搖晃著站起,半個小時內,就能完全跟隨媽媽行走,甚至小步慢跑了。
看到如此眾多的藏羚羊的天敵,我想,既然卓乃湖是藏羚羊的產羔地,那么,這里就應有幫助藏羚羊規避天敵捕食的有利條件,因為如果不能規避,那么,在這里產羔和去往一個同樣有著豐美水草的其他地方產羔有什么區別?
由于小藏羚羊的皮毛顏色和卓乃湖大地顏色更為接近,每當有天敵來襲擊,小藏羚羊就會緊緊趴臥在地面,和大地偽裝在一起,增加天敵對它的辨識難度,這樣可以避免被吃食。
那么,會不會就是因為有著這一良好的隱蔽條件,所以藏羚羊才把這里作為產羔地呢?
我發現藏羚羊最喜歡把小羊羔產在卓乃湖南岸有著眾多紫黑色石頭的石灘上,因為石頭的顏色和小羊剛出生時濕漉漉的皮毛幾乎是一個顏色。這樣,就不容易被發現。
小藏羚羊羔的毛干了,它的皮毛就變成了大灘上那種特有的紅袍顏色。如果小藏羚被媽媽領到大灘上,保護色同樣起到保護作用。
整體來看,卓乃湖大地就像迷彩裝。這個迷彩裝在流云陰影的照映下更趨迷彩,而迷彩的顏色和藏羚羊的媽媽以及干了毛的小藏羚紅褐的顏色是一致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護了這個群體。
水、食物和隱蔽條件,是任何動物生存都需要的三大條件。而像產羔地這樣的地方,對隱蔽條件會要求更高。實際上,小藏羚羊出生時被吃食的危險率最高。因為這個時候它的身體最為弱小,還不能奔跑,所以只要被天敵發現,百分之百會被吃掉,卓乃湖能為藏羚羊產羔提供如此好的隱蔽條件,很可能是藏羚羊把這里作為其產羔地的極為重要的原因。
藏羚羊群體集中產羔,有利于它們利用群體力量抵擋天敵侵擾,而且每一個在其周圍吃草的藏羚羊,都可成為產羔藏羚羊的哨兵,為它提供警情。
這似乎證明了,藏羚羊從不單獨產羔,只有當身邊有其他藏羚羊陪伴時才會安心產羔。
與世無爭的藏羚羊產羔活動一旦與大產房的開放包容鏈接在一起,就注定要成為各類天敵的美食目標。
狼、禿鷲等肉食動物和猛禽,是藏羚羊形影相隨的天敵。大批小藏羚羊的出生,則更給它們準備下了美食佳肴。由此,也使像狼這樣的動物變得漫不經心懶散起來。因為此前把大羊作為自己的捕食對象,還需要一番追趕,而此時,它只需到大灘上隨便走一走,就有唾手可得的小羊。
對于藏羚羊媽媽來說,如果只身面對天敵的追擊,逃跑還算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現在有了孩子,已不是自己的安全問題了,又多了一份責任和負擔。如果再跑掉,等于直接把孩子葬送。既然不能直接對抗,那必須拿出應對辦法,所以每當有狼和猛禽等追食時,藏羚羊媽媽總是先讓孩子臥倒,把腦袋一動不動地貼在地上,藏羚羊媽媽再奔向別處,把天敵引開。
生命的脆弱和面對侵襲的無奈,構成了卓乃湖無邊美景中最鮮明的憂傷,但卓乃湖的無邊美景也是時刻變化的,每當藏羚羊開始產羔了,便有暴雪來臨。
也許是暴雪的提醒,告訴藏羚羊媽媽卓乃湖產羔地也不是它們的久留之地。所以,當在卓乃湖畔產下的小藏羚羊稍一硬朗,藏羚羊媽媽就會帶著它們原路返回到冬季棲息地。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