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青格勒》:傳唱不絕的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具有海西特殊的地方特征,是海西蒙古族民間藝人以說唱或演講形式,以質樸的語言,形象而生動地反映了蒙古族歷史和社會生活及生產狀況。

《汗青格勒》又名《呼德爾阿拉泰汗》,現今廣泛流傳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烏蘭、都蘭、格爾木、大柴旦等地區,同時于甘肅省肅北縣的和碩特人中也流傳。另外在蒙古國西部的巴亦特人和杜爾伯特人中有異文《汗青格勒》流傳。

《汗青格勒》產生繁榮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制初期階段。主要講述了可汗巴音呼德爾阿拉泰汗的太子青格勒的故事:故事從古老的時代開始,交代了占據西北的可汗巴音胡德爾阿拉泰,交代了那個吉祥日子里降生的汗青格勒,汗青格勒長大后聽父母講述了與巴拉瑪格日勒的諾言,接著敘述了汗青格勒前往巴拉瑪格日勒家娶親的艱難歷程,表現了他的機智與勇敢所帶來的完美結局。

“藍天如濕地般大小的時候/大地似火盆樣大小的時候/大海如水泡般大小的時候/須彌山似土丘樣大小的時候……”史詩的開場就交代了年代與環境;“他腳踩一座山/身倚一座山/他與藍天比肩/踏大地抖顫……”描寫了青格勒出生時的情景;“肝膽相照唇齒相依/喝上了十天的美酒歡慶勝利/喝上了二十天的喜酒喜結連理/幸福安康的日子綿綿無期”,最終過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具有海西特殊的地方特征,這部英雄史詩在蒙古族民間文學中實屬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是蒙古族文化寶庫的一朵奇葩,蘊涵著蒙古族人民的聰明才智,被省內外學者推崇為青海蒙古族民間文學三個頂峰之作之一。

蒙古包制作技藝
蒙古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Mongolianyurts)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彪S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墻長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為圓錐形,圍墻為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后者以牛車運輸。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數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時代過渡時,其居住由窩棚過渡到帳篷,帳篷用樹木做支架上蓋毛皮。進入畜牧社會,支架變成哈納,同上面提到的洞頂變成天窗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也出現了毛氈帳,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蓋。據《呼倫貝爾概要》載:“呼倫貝爾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轉徙無常,概以穹廬為棲止。此種天幕生涯,可蔽風雪,可防虎狼?!薄榜窂]滿洲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彼文┰踹|人趙良嗣詩曰:“朔風吹雪下雞山,燭暗穹廬夜色寒”,所詠的就是蒙古包。

德都蒙古全席:富有民族風情的民族風情的宮廷盛宴
“滿漢全席”,是清朝時期的一種宮廷宴,因其無可比擬的盛大與奢華而久負盛名,但很少有人真的見識過、品嘗過。世代生活在柴達木地區的德都蒙古兒女也有屬于自己民族的宮廷宴——“德都蒙古全席”。

德都蒙古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彰顯著青藏高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德都蒙古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更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古族飲食文化。德都蒙古一直保留著元代祭天、祭地、祭祖先的古老習俗,在夏季用新鮮的“查干伊德”(白食)為主的“德都蒙古全席”來祭天、祭地、祭祖先,祈求蒼天平安、大地平安、人畜平安。因此,“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盛宴習俗文化的最高境界?!暗露济晒湃本C合了德都蒙古三大宴席:須彌爾席(白食盛宴)、全羊席(紅食盛宴)、圖德席(素食盛宴),作為蒙古族最古老、最隆重、最豐盛的宮廷宴,只在盛大宴會、隆重集會、接待貴賓、舉辦婚禮時才能舉行。

“德都蒙古全席”省級傳承人王才華表示,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初定天下后,曾多次大宴功臣,設的就是“蒙古全席”慶功大宴;據《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制定的四季盛大節慶中就包括蒙古族“夏季祭湖”暨“宮廷盛宴”,可以說“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從古至今活態形式傳承的獨特習俗。清朝時期“德都蒙古全席”在青海蒙古二十九旗很普及,至今保留最為完整的要數青海省德令哈市(可魯克旗)、都蘭縣(巴隆旗)和烏蘭縣(可可旗)等地。

在莊重的查干薩齊樂儀式后,德都蒙古民間祝詞人、民間藝人獻上了“巴顏松頌詞”、“節慶三歌”、“全羊贊詞”……完整保留了德都蒙古的原生態宴席文化,生動再現了“德都蒙古全席”的盛大全過程。

“孟赫嘎拉”文化藝術節
“孟赫嘎拉”系蒙古語,意為永不熄滅的火焰,“孟赫嘎拉”節是以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在我國內蒙古、甘肅、青海等8省區蒙古族群眾中開展的一項民族文化品牌活動。自第一屆孟赫嘎拉詩歌節于2002年10在都蘭縣巴隆鄉舉辦以來。

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孟赫嘎拉”節已碩果累累。如今,“孟赫嘎拉”節以“弘揚圣火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不僅“孟赫嘎拉”節開幕式要舉行采集圣火種、傳遞圣火、點燃桑臺圣火,還要舉行集體祭火、德都蒙古全席盛宴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內容。從當初的詩歌、傳統祝詞、民歌長調逐年擴展到傳統服飾、民間手工藝(編、織、雕、刻、刺、繡)、說唱、猜詞、情歌以及火鐮取火和“布格”那達慕、傳統美食、馬和駱駝文化等三十余種不同風格的比賽項目。并依托“孟赫嘎拉”這一原生態獨特文化,以德都蒙古為代表的柴達木文化正逐步走向繁榮昌盛,充分展現了青藏高原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

“孟赫嘎拉”文化藝術節為失傳的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發展增添著能量,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融合發展、繁榮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把德都蒙古文化推向世界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