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予
我和同伴來到青海湖畔,碰巧正遇上一年一度的老藏家“祭?!?,祭祀地點通常在青海湖邊。
老藏們在湖畔搭建起高大寬敞的帳篷,供僧人誦經。附近是兩米多高的煨桑臺,也就是燃燒祭品的圣壇,圣壇前堆放著牧民們準備敬獻給“海神”的各類貢品。
“祭?!眻龅厣细吒哓Q起的經幡隨風飄揚。對于藏人來說,“祭?!笔且患浅I袷サ氖虑?,藏人用自己的禮儀“祭海神”,是祈求國泰民安、人畜興旺、五谷豐登。我們正好趕上看個熱鬧。我們在青海湖邊畫畫,似乎與這“異族祭典”不搭嗄,但我尊重藏人習俗民規,對他們的文化也感興趣。漢人“宗教活動”都在廟宇道觀,“祭天”、“祭?!蔽疫€真沒見過。
草原上的牧民都是騎著馬來的,男人、女人、小藏娃子,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手捧哈達、青稞炒面、酥油等祭品前來參祭。不知草原上哪兒栽種著花兒,我看見許多藏人手捧著花兒,再將它插在“煨桑臺”上。蒙古族人稱神壇為“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
“敖包”的起源有一種說法,古時候,茫茫草原,遼闊無邊,天地相連,方向不好辨別,道路難以確認,邊界容易模糊,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志?!鞍桨痹侵冈谟文两唤缰幖暗缆飞嫌檬瘔K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后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
于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最初祭祀自然神靈——祭山神、海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爾后又包括祭祀祖先神靈的場所。蒙古人每逢外出遠行,凡見到有“敖包”,都要下車或下馬,拾幾塊石頭或捧幾捧土,添到敖包上,向“敖包”合十參拜行禮,祈禱平安,然后才上車或跨馬繼續上路。所以,它是人們頂禮膜拜的圣地。
傳說,青海湖邊的“祭?!弊畛蹙褪敲晒抛迦说膫鹘y。信仰薩滿教的蒙古族人相信萬物有靈,尤其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神。元代時,蒙古勢力在青海地區占主導地位,他們有祭天、祭山、祭海之風俗。清代以來,對青海湖的祭祀活動更具規模及宗教色彩。與此同時,環湖地區的藏人也參加這項祭祀活動。如今,蒙古人我沒見著,而“祭?!眱x式已全部藏化,青海湖成為居住在這里的藏人心中的圣湖。
湖邊的“煨桑臺”(圣壇)是否即是“敖包”,這是顯而易見的。它讓我想起那首傳遍海內外的民歌《敖包相會》,蒙族人挺有意思,在祭祀神靈的地方男女相會、情愛,也意味著一種圣潔。
祭?;顒釉凇安厝撕蜕小保ɡ铮┯泄澴嗟恼b經聲中開始,一位長者登上“煨桑臺”點燃松柏枝,一時間螺號聲聲,鞭炮齊鳴,烈焰蒸騰,眾祭者口中念誦著經文在佛號聲中沿順時針方向繞行于“煨桑臺”。同時向圣壇上投獻哈達和五谷包(青稞、小麥、豌豆、玉米、蠶豆)、白酒、糖果等祭物。有人向空中拋撒“風馬”(隆達)。 整個祭祀過程內容豐富,極具民族特色。
“藏人和尚”(喇嘛)念經了,那些藏人信眾圍坐在帳篷前昤聽“神的教誨”。他們都很虔誠,不聲不響的。我喜歡藏區和藏文化,希望藏族人民和平安康。畢竟藏人文化習俗我以前沒見過,讓我喜歡。
圣湖邊,我試圖借藏人馬騎,那藏人小氣,不讓我騎他那漂亮的大黑馬。他說他的大黑馬性子烈怕摔了我,拉來一匹同伴的白馬讓我騎。這匹馬白白胖胖的,我一翻腿就跨上去了,溜達了幾圈,想奔馳一番,卻沒了興致。心里笑話自己,馬善被人騎,騎這白胖胖的“善馬”,在這圣湖邊溜達,怎么著也就擺了個樣子。如果那馬脾氣大點,摔我個四腳朝天,也不寃枉我來圣湖一遭。我真該死皮賴臉騎那匹大黑馬,摔個“滿地找牙”也能給自已留下個“神圣記憶”。
睌上,我在青海湖邊溜達,看見藏人燃起了篝火,男男女女一堆堆人坐那兒燒奶茶喝。我以為他們會“拉長調”,草原上牧民的“長調”民歌忒好聽??上]耳福。他們也唱歌了,啍的是“低調”,怎么聽都象是母羊叫。只有那炊煙些許讓我著迷。
冉冉升起的炊煙無疑飄蕩著的是古老的傳說,草原夜空里的星星,一顆一顆滿天都是,閃爍著對我微笑…… (本文部分摘錄文獻及網文,作為美術作品創作背景資料,謝謝原文作者?。?983— 2017年二稿)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