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湟谷地,無論是過去農家庭院的飯桌上,還是到如今各大餐館的菜單上,甚至到各大超市的售賣櫥柜里,豆面飯塊都成了青海人喜愛的一道美食,而這個就是過去青海人常說和常吃的“攪團”。
在超市柜臺前,65歲的西寧市民陳學軍正指著玻璃櫥內的豆面飯塊,給銷售員說道來上半斤。他說,“這個其實就是我們過去常常吃的攪團,尤其是每到秋收時節,用當年的豌豆新磨出來的面做的話味道更佳?!?/p>
攪團,顧名思義就是攪出來的飯團,但是它的用料卻和一般的青海面食不同。它是用豌豆面粉摻一點白面,或者全部都用豌豆面來做。因為用料的不同,所以加了白面做出來的攪團看起來表面更光滑,吃起來感覺比純豌豆面做的更綿軟。
幾十年來,在河湟大地的千家萬戶,做攪團是很多家庭主婦喜歡做又受很多人青睞的一道美食。它的關鍵就在于“攪”的功夫,而很多青海人卻把這個過程叫做“撒攪團”。
對于做攪團輕車熟路的劉鳳英介紹,“撒攪團”,就是先在鍋內倒入少量菜籽油,再倒入適量水,選用的鍋最好為平底鋁鍋或深口鐵鍋。等水燒至沸騰,加入適量鹽后,開始一只手往鍋里一把一把撒面,另一只手拿搟面杖使勁朝一個方向攪面,一邊攪一邊還要根據粘稠度不斷加開水。
原來,在不斷攪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以小火為佳防止粘鍋,待攪到稠稀適宜,蓋上鍋蓋稍燜片刻即可入碗端上飯桌了。
劉鳳英介紹,攪團不光在于“攪”的功夫,還在于配料和配菜,配菜以涼菜為佳,根據自己的口味,拌制菠菜、土豆絲、胡蘿卜絲、黃瓜等等,而配料一定要熗上蒜泥、韭辣子、油潑辣子,再配上醋,還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
準備好了就是享用的過程了,先將配料依次調入碗中,蓋在攪團最上層,澆上醋,然后依個人喜好將涼菜夾到碗里,就可以一口攪團就著一口菜開吃了。
而剩下的攪團可以放到第二天,既可以涼吃,還可以切成小飯塊下在湯水里,熗上蔥花來吃,而這時就成了青海人總說的“飯疙瘩”。
不知如今,青海人是否還會將攪團作為經常端上餐桌的一道主食,但是在過去歲月中,攪團是很多青海人都喜愛吃的一道美食,這道攪出來的青海美食,不光承載了眾多青海人的美好回憶,還攪出了其樂融融的幸福生活。
作者:宋明慧 來源:青海日報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