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深處的瑰寶。海東市樂都區以南,祁連山余脈向東延伸,山坳中一座保存完好的格魯派寺廟建筑,靜靜地遙望遠處的巴顏喀喇山雪峰,榮辱興衰中渡過了626年。
14世紀末,元帝國滅亡,但殘部依托“涼州會盟”而獲得的與吐蕃的關系,使得 安多 地區處于混亂之中。此時,在這里建寺的三丹羅追喇嘛利用自己的宗教與政治影響力,助力招撫在元明之間搖擺的藏族部族。此后三丹羅追以其政治遠見前往 南京 向明王朝尋求擴張寺院的支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朱元璋取義佛祖的姓給三丹羅追的寺院賜名“瞿曇寺”,題匾于瞿曇殿。
自此三丹羅追的弘法意愿與明朝控制 西北 的國家戰略結合在一起,在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四朝三十余年間獲得朝廷支持。
確切地說,瞿曇寺是一座漢式格魯派佛教寺院,在上世紀中葉又幸免于毀,得以完整保存。瞿曇寺整體建在一個土堡里,土堡的墻現在還殘存了一段,在山門外西邊可以看見。從山門外你看不出這座寺院有什么特別,反而顯得古拙…
這是山門外
這是山門內。進了山門,東西兩側是碑亭,亭的頂有紫禁城角樓的模樣,北是金剛殿,殿兩側廊廄分割形成第一進院落。
亭內各有一通明碑,均是關于敕建瞿曇寺有關的記述。
從這里,樸實無華的殿堂建筑開始從每一個構件透出威儀氣象。
金剛殿里“獨尊”二字明確了瞿曇寺的政治地位。第二進院落以瞿曇殿為中心,東西配殿、白塔等具由回廊圍繞。
瞿曇寺匾懸于殿內,中奉釋迦、 彌勒 、燃燈三佛,西側有阿底峽、仲敦巴、蓮花生等大師像。
東、西配殿形制相同,又有區別,而這區別很好地說明了建筑美學中比例關系的重要性。這是東配殿。
這是西配殿。
這是東配殿回廊的柱子,簡潔流暢的裝飾板多有魅力。瞿曇殿的梁上記錄了大修的時間和捐資人。
瞿曇殿后是第三進院落,由寶光殿、隆國殿及相應配殿組成,這里也是全寺的核心,寺中現存珍貴文物大多在這個區域。
這是隆國殿,下一張是從隆國殿遠眺雪峰。
東西抄手廊都是明代壁畫。
對這些壁畫正在進行修復,修復者是國內高手。
壁畫不僅在東西抄手廊,就是各殿內、梁、椽、門等各處都有。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