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曇寺,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縣城南21公里處的馬圈溝口,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依松花頂,南對照碑山。藏語稱“卓倉拉康果丹代”,又稱“卓倉多杰羌”,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始建于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因所藏珍貴文物以及巨幅彩色壁畫而聞名。瞿曇寺是典型的明代早期的官式建筑群。歷史上瞿曇寺曾領屬十三寺。瞿曇寺是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宏大的明朝寺院建筑。瞿曇寺始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三羅喇嘛三丹羅追在其駐地官隆洞興建了一座小佛堂,佛堂內供奉持金剛,并派人赴南京請求明朝朝廷護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瞿曇寺”,并任命三丹羅追為西寧僧綱司都綱。明朝初年的四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先后下了7道敕諭,派太監率工匠歷時36年修建完成瞿曇寺。其中,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下令擴建瞿曇寺,并且用行政命令擴大了該寺上層僧人的宗教首領地位及經濟特權。明仁宗、明宣宗進一步擴大了該寺的政治經濟特權。明朝宣德二年(1427年),仿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瞿曇寺隆國殿完工,瞿曇寺的規制更加宏偉。明朝初年,朝廷封瞿曇寺創寺僧人三羅喇嘛(即三丹羅追)為大國師,授西寧衛僧綱司都綱,并封土地、劃林地,派兵保護寺院,連年布施及賞賜寶物,使瞿曇寺成為安多政教合一的大寺,是明朝同青海藏區進行聯系,推行“撫邊”政策的樞紐。瞿曇寺的僧眾到明朝末年達到500多人,清朝末年為300多人,1949年前夕為60多人。1958年前夕,該寺僅余18戶34人(其中活佛2人(智合倉活佛倉成善、卓倉居巴倉活佛梅居巴),完德12人)。瞿曇寺內設有時輪學院。1958年后,瞿曇寺成為青海省獲得保留的11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期間,瞿曇寺被關閉,直到1980年重新開放。1982年2月,瞿曇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漢式廟宇形制,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全寺由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并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筑,兩側則對稱地建有御碑亭、小鐘鼓樓、回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后區巍峨壯麗,冠于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則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意象。金剛殿是前中后殿的分界和過道,面積約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結構,不施斗栱。瞿曇殿居中院前部,面積為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設有比較深的半敞式抱廈三間,而其他三面則為封閉式回廊,是比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
資料類,非原創。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