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齊心協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黃河發源于青海。從黃河源頭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到黃河出境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在綿延1600多公里的干流線上,我省各地干部群眾牢記習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把保護黃河生態作為重大責任,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瑪多黃河源頭。
從瑪多縣城出發,沿214國道向玉樹方向行駛約3公里,便進入了一望無際的湖泊和沼澤。放眼望去,星星點點、金光閃閃的湖泊如星辰散落大地,讓人目不轉睛。星星海,一個由四百多個大大小小湖泊形成的奇觀,三江源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瑪多縣沙漠化土地防治項目的第一站。
“這里曾是瑪多沙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起風時,黃沙漫天,星星海瞬間被沙塵包圍……”瑪多縣瑪查里鎮牧民扎昂指著眼前的一片沙丘說。順著扎昂的手指望去,看見一大片沙地被石方格沙障劃分成了若干區域。走到近處發現,石方格內人工補種的披堿草在風中搖曳,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

黃河源頭的奇觀。本報記者 趙俊杰 攝
今年56歲的牧民扎昂感嘆,早些年,星星海一帶風沙特別厲害,起風時,風沙經常把路堵住,車輛無法通行,而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風沙天氣越來越少了。
草地是瑪多縣土地資源的主體。草地面積占到瑪多縣土地總面積的近90%。由于占據廣闊且豐美的草原,地處黃河源頭的瑪多縣,曾在上世紀80年代連續三年人均收入創下全國第一。那時的瑪多人為此而自豪??珊镁安婚L,由于牛羊數量的增加,使草場的承受能力出現危機。
草地退化、黃河斷流的同時,鼠害、黑土灘、沙化……一個個難題向黃河源頭的這片草原襲來。就在大伙擔心之余,首都北京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國家投資巨額資金,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消息傳來,黃河源頭的草原歡騰了。

瑪多星星海高寒沼澤草甸濕地。 圖片由青海省生態建設辦公室提供
為響應國家政策,扎昂放棄了牛羊和草場,舉家前往瑪多縣城。幾年過去了,扎昂在縣城也擁有了一份事業,三個孩子陸續上了學?,F在,扎昂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和村里的其他牧民一起守護黃河源頭。扎昂說,從去年巡護草原以來,他目睹了家鄉草原生態的逐步恢復,腳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樣高了。
在瑪多縣工作了十幾個年頭的馬貴,一說起生態環境變化,欣喜躍上他的臉龐。馬貴說,如今黃河源頭大小湖泊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多個,生態環境變好后,斑頭雁等種群數量增加,這是黃河源頭生態好轉的又一表現。
在扎陵湖畔,記者看到,與前幾年相比,黑土灘少了,牛羊少了,草場植被恢復喜人。一旁的尖措扎昂說,如今,即便是冬春季節,少有風沙天氣出現。而早年出現的黃河斷流已不復存在,令人欣喜的是,扎陵湖每年都在變大,以前少見的藏野驢又回到扎陵湖畔。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二期的順利實施,以及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實施,黃河源頭的瑪多縣生態環境初步得到改善。中國科學院第一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期評估認為,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區生態狀況有所好轉”,并呈現了“增水、增草”的現象,綠色高原的夢想和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當中,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以大工程、大修復促進大保護,統籌實施了三江源二期工程、濕地保護、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歷史遺留環境綜合整治、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生態保護設施、管理能力建設、黃河源水電站拆除等項目,黃河源園區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增強、植被覆蓋度不斷增加、濕地面積不斷擴大,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結合精準脫貧,三千余名生態管護員由傳統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草原保護者,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綠色飯”,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聯動融合發展之路。
從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再到黃河出境的民和縣,守護黃河的故事在青海大地續寫。

民和三川地區的黃河沿岸綠樹成蔭,美景如畫。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通訊員 石延壽 攝
位于民和縣中川鄉峽口村的禹王峽,是黃河流經青海省的最后一道峽口。仲秋時節,這里的黃河在兩岸漫山遍野的野花的襯托下,頗有南國風情。
說起禹王峽黃河生態環境的改善,在禹王峽景區當義務向導的馬進才深有感觸。馬進才說,這兩年到這里過冬的野鴨越來越多了,而且居住時間比去年明顯增多了。尤其去年起,水面上出現了幾只大天鵝。

民和三川黃河濕地出現蒼鷺。
早些年,在禹王峽當向導的日子,有心的馬進才發現禹王峽沒有游客納涼的地方。每當炎熱的夏季,光禿禿的山體讓游客無處躲避烈日。馬進才暗下決心,要沿著景區小路栽種樹木,如今,這些樹木都長高了。
在禹王峽光禿禿的山坡上種活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沒有充足的水源就根本無法存活,要想種樹首先就要解決灌溉問題。起初,馬進才收集了不少瓶瓶罐罐,遇到雨雪天氣就靠這些瓶瓶罐罐蓄水解決樹苗的用水問題。通常,他下山到黃河里挑水。從黃河邊到山上一個往返要走4公里路,一桶水20公斤,每擔一次水只能澆四棵樹……說起這些,馬進才憨笑著說:“守著黃河哪能沒水吃?”
解決了用水問題,馬進才還要去找樹苗。他下山到村里,遇到鄰居家有樹苗,就請鄰居幫忙將樹苗送到山上。鄰居們雖然不理解,但都樂意將樹苗送給他。禹王峽山體陡峭,加之山上都是羊腸小道,要想從山下將樹苗運到山上,是一件很難的事。馬進才在這里所植的每一棵樹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上山的。有幾次為了將樹苗運到山上,險些摔入幾十米深的河谷。
那段時間,馬進才起早貪黑,餓了吃口干糧,渴了喝口開水,天黑才回家。馬進才說,他是村里的老支書,要對禹王峽的綠化起帶頭作用。十年多過去了,當年馬進才種下的拇指細的樹已長成碗口粗了。每每看到游客在樹下乘涼時,他就很開心。
為了保護黃河主河段的生態環境,民和縣對河道及周邊地區的養殖業予以規范和控制,綠水藍天,也拉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形成了經濟與生態的綠色、和諧發展。
2018年3月,黃河禹王峽風景亮相央視新聞頻道。展現在電視屏幕上的是一幅群山環繞,清澈的河面上野鴨嬉戲的壯美畫面。屏幕上秀美的景色,令每個青海人嘆為觀止。馬進才說,禹王峽是黃河流經青海的最后一站,他和村民守護好黃河生態,把源源不斷的清水送到下游地區。
目前,我省每年向下游輸出水量超過600億立方米,其中,占到黃河總水量的近一半。數據顯示,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一期實施的10年,三江源地區水資源總量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黃河源頭再現“千湖美景”。在二期工程實施的4年內,三江源地區年平均出境水量達到525.87億立方米,且水質始終保持優良。
省生態環境部門監測數據顯示:我省黃河出境水質連續多年達到優等級,達到一類水的標準。
作者:趙俊杰 來源:西海都市報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