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開出勒巴溝,前面就是文成公主廟。一般按照正常線路走的話,是從文成公主廟這邊進勒巴溝,但我這幾次都是反向進勒巴溝,從勒巴溝出來再去文成公主廟。

從這里前往文成公主廟,路途上是一片高山草原,綠色一片。

看到這滿山經幡時就意味著要到文成公主廟了。

這次來文成公主廟,發現在主廟的周圍多了一些附屬建筑。

這些建筑都是之前我來時沒有看到的,看來這幾年文成公主廟也進行了擴建。這座建筑是文成公主紀念館。

這座轉經房和白塔也是新建的。

這山上的經幡陣也是越來越大了。

不僅經幡陣多了,而且還多了一個瑪尼堆。這應該是地震之后來此朝拜和祈福的人們所為。

這樣的經幡大陣,是我們這次青海行游中看到最龐大的一個。

這高懸在天空中的經幡,我都懷疑這是太空人拉上去的嗎?

文成公主廟,別名"加薩公主廟",相傳系唐代藏民為紀念文成公主而建。它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三江之源",始建于唐代,有1300多年歷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為青海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廟緊貼百丈懸崖,風景幽靜,金光閃閃的屋頂光芒四射。廟四周所有的懸崖和面積較大的石頭上都刻著數不清的藏經。

該廟共3層,面積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廟中央供奉著大日如來佛像,該廟是一座既有唐代藝術風格又有藏式平頂建筑特點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來,這兒都是一年四季香火從不間斷,酥油燈晝夜常明,前來朝拜的藏漢群眾絡繹不絕,親如一家。文成公主是唐太宗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勒巴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

這里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所以決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給當地群眾耕作和紡織技術。相傳,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在扎陵湖會面之后,一路上翻過雄偉崇宏的巴顏喀拉山,跨過了激流滾滾的通天河之后,來到玉樹境內的勒巴溝。文成公主為自己的一行人馬能夠平安地通過天然屏障巴顏喀拉山和亙古天塹通天河而高興,她以為這是神仙幫助的結果,自小信佛的公主,為了表達對神仙的虔誠,親自率領工匠,在勒巴溝的巖壁上刻下了數十尊佛像和許多佛塔,這就是剛才我們進勒巴溝想要看的那些巖畫。文成公主走后,遠近的僧侶和善男信女,紛紛來勒巴溝觀看,膜拜,很多人還信照公主的做法,在巖崖上鑿刻佛像和經文,久而久之,使勒巴溝的大部分巖石和石頭都被人們刻上佛像和經文。以后,人們傳說,由于文成公主的神奇造化和功德,勒巴溝所有的巖石峭壁和大小石頭神一般地出現了釋迦牟尼的如意化身和各種佛像、經文,有些佛像、經文肉眼凡胎無法辨認, 所以,當地群眾不敢輕易動用這里的石頭。有一年,從拉薩來的幾位傳經布道的高僧路過勒巴溝,他們想在此燒水做飯,分頭去找幾塊石塊搭鍋??墒?,幾個人跑遍了整個山溝,找遍了每一塊石頭,都發現上面刻有大小不一的佛像和經文,最后只好作罷。這幾個僧人回藏后即宣揚說,勒巴溝是一個真正圣潔的地方,誰要朝圣膜拜,應當到勒巴溝去。所以,后來不少西藏人不遠千里,不辭辛苦到勒巴溝來朝拜。

在廟堂正上方的巖壁下,浮雕有九尊巨幅佛像。蓮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約7.3米的主佛像。佛像頭戴朝冠,兩耳佩有垂至兩腮的金環,身著唐代盛裝,雙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雙腿盤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雙目正視,顯得神態端莊穩重,性情嫻靜慈祥。據廟里僧人所說,很多人誤會文成公主廟所供奉的就是文成公主。

此廟已經成為藏漢團結的象征。從此勒巴溝便成了玉樹地區的一大圣地,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佛堂,香火繚繞,經久不衰,當地藏族群眾把這里視為玉樹高原上的"洞天福地",每天都有很多藏民前來朝拜。

在勒巴溝,文成公主通過自己的身傳言教,幫助當地藏族人民學會駕牛開荒,耕耘播種,學會了壘石砌墻,伐木蓋房,學會了紡紗織毯,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勒巴溝對面的山坡上還有公主當年教人們開荒種地的田埂。因此,在當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上的菩薩娘娘,公主遺留下來的物件是珍貴的圣物,會想盡辦法加以保護。所以勒巴溝那些山水瑪尼和巖畫才會完整無缺地保存了下來。

文成公主廟不僅有正殿和經堂,在旁邊的山崖縫里還有僧人在此修建了修行屋,在此“洞天福地”修行,內心應該是有幸福感的吧?

廟后面的崖壁上也建有房屋,真不知道這些房屋當年是如何修建而成的,真是懷疑有神力相助。

在文成公主廟通往勒巴溝的道路兩邊,經幡的陣仗是我所沒見到過的。由此可見,文成公主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之高,這里就是見證藏漢友誼的最好地方。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