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住處之后,天色還早,荷月提出去海子紀念館看看,大家欣然同意。還沒進德令哈呢就看到了海子的詩句,這到了德令哈去海子紀念館參觀,這是必須的啊。
看地圖,海子紀念館離我們的住處并不遠,于是,四人決定徒步而行,順帶看看德令哈這個青海海西區所在地的市容市貌。

"德令哈"是蒙古語,意為"金色的世界"。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一座新建城市,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東部經濟區中心。

十三世紀,蒙古崛起,滅金亡宋,建立了蒙元帝國。德令哈亦被置于元朝統治之下,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明為罕東衛轄地,后為蒙古諸部轄地。清屬青海蒙古北左旗、北右旗轄地。民國時屬都蘭縣。1955年從都蘭縣析置德令哈工委。1958年撤銷工委設立德令哈縣(駐巴音河)。1962年撤縣后并入烏蘭縣。1988年從烏蘭縣析置德令哈市。整座城市的建筑看上去都是新的,在文化宮前的這座馬頭琴雕塑很有特點。不知是不是與海子的詩《九月》有關,我剛剛來到德令哈,怎么覺得這里哪哪都是海子的影子,除了海子,德令哈本身就沒有什么了嗎?一個州府,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怎么能被一個外地短暫來此的現代詩人做了城市標簽?我不明白。
海子的詩——《九月》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一個叫木頭一個叫馬尾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遠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 高懸草原 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 淚水全無
只身打馬過草原

查資料得知:德令哈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民族,有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漢族等20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聚居區。是有其歷史文化的,德令哈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有"南絲綢之路"輔道文化和吐蕃吐谷渾文化。人文資源文化主要有蒙古族"那達慕"及豐富獨特的民間民俗風情,如英雄史詩"汗青格樂"等口傳文學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藏族六月歌會、民間曲藝和農家樂風情園等。這些歷史文化足以讓德令哈引以為榮,宣傳與弘揚的了。

德令哈市1988年才成為海西州州府,各種大型公共設施建設都是新型建筑。一個多民族聚集區,建設風貌幾乎全是現代風格的,這讓我覺得缺少地域特色?,F在全國城市都一個樣,真是讓人有點無語的感覺。

這些建筑都是屬于內地援青項目,是不是建筑風格也由援建單位說了算,咱就不知道了。反正我是沒看出來這個應該是屬于青海省海西州的建筑,好像擱那都行。

海西州電影院,四四方方,板板正正,不說難看,也不好看哪去。

這是海西州群眾藝術館。

這個有著漢蒙藏三種文字的館名,才讓我有了點到了青海的感覺。

這座建筑我也沒看到有什么民族特色。

在海西州圖書館的上方,“浙江援青”幾個大字比圖書館館名的字號可大多了。

這就是德令哈市,一個與內地城市毫無二致的青海海西州州府。

只有這個“祭壇”似乎有點“民族特色”,但我沒能理解設計者的寓意。

海子詩歌陳列館就在面前了,我們今天就是來這里參觀的。海子詩歌陳列館坐落在德令哈美麗的八音河畔,是一組徽派建筑,因為海子的祖籍在安徽。

當地政府用一整塊碩大的昆侖玉雕刻海子的頭像和那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走進海子詩歌展覽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墻上這個投影,海子的照片和那首關于德令哈的詩歌。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夜色籠罩
姐姐, 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盡頭我兩手空空
悲痛時握不住一顆淚滴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這是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除了那些路過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這是唯一的, 最后的, 抒情。
這是唯一的, 最后的, 草原。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于他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 今夜我不關心人類, 我只想你。

海子,本名査海生,安徽省懷寧縣一戶農民的孩子,15歲考入北京大學,大四起開始詩歌創作,“北大三詩人”之一。在他的詩歌中,有愛情,有絕望,有對生命高度的凝練,有對真理永恒的追問。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后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從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和《海子詩全編》等等。

在詩人生命里,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海子創造了近200萬字的詩歌、詩劇、小說、論文和札記。比較著名的有《亞洲銅》、《麥地》、《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等。

海子是一個抒情詩人。海子曾說過,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紅色,都是用血浸泡過的,都是經過了火烙后生成的。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表現出詩人一生的熱愛和痛惜,對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戀之情,對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動和關懷。

這個詩歌展覽館與別的展覽館不同,不是只有展品和照片及文字介紹,而且還有一個讀書區和詩友沙龍,喜歡海子和詩歌的人們來這里既可以讀詩、回憶海子,還可以以詩會友。所以這里經常有詩友在這里談論詩歌和懷念海子。

展覽館里有很多書籍和詩作,來此參觀的人既可以在此讀書,也可以買書帶回去。

在這里,讀讀海子的詩歌,確實是有種別樣感受。

海子是一個抒情詩人。海子曾說過,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紅色,都是用血浸泡過的,都是經過了火烙后生成的。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個海子》,表現出詩人一生的熱愛和痛惜,對于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戀之情,對于生命的世俗和崇高的激動和關懷。

海子的抒情詩寫得很美,充滿了神啟式的靈悟意味,筆下的事物放射著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

海子帶著對詩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詩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為這種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詩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過一次性行動突出原始生命的內核和本質。海子的詩歌就是這種行動,它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宏闊的前景,我們開始從當下的現實抬起頭來,眺望遠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漸在我們身后展開。

海子的詩歌世界是非常復雜的,他的詩歌觀念是對古代史詩、近代抒情詩、浪漫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詩歌理念的綜合。從思想上,他接近于一個存在主義者;從情感上,他接近于一個浪漫主義者;從精神上,他接近于一個"狂人"式的先知;從認知方式上,他又是一個充滿神性體驗色彩的理想主義者。在詩學觀念上,他深受尼采、海德格爾等人的影響,相信"酒神體驗"的力量,相信"大地"原始偉大的本質力量;在藝術觀念上,他又特別認同凡·高、荷爾德林那種瘋狂的氣質。

展覽館內,墻上是關于海子的介紹以及他的一些詩歌。中間部分是出售詩集和書籍的區域。

大多來此參觀的人們都是海迷,我算不上海迷,但來到德令哈這個地方,不來海子詩歌展覽館好像沒來到德令哈一樣,因為海子在這里已然成了這座城市的標簽。

之前我也來過德令哈,去看過那兩個海子——可魯克湖和托素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還在德令哈市住過一晚上,但當時還真不知道海子在這里的影響力有如此之大,也真的沒覺得德令哈怎么滴,這里再來德令哈市,看資料介紹,德令哈市推薦的游覽景點,就是海子詩歌展覽館。

所以這次再來德令哈,一定得來海子詩歌展覽館看看。

這個展覽館的環境確實不錯,很有書香氣息,展館不大,但雅致舒服。

還有一些書法家為海子詩歌展覽館專門撰寫了書法作品。

參觀完展覽館室內,來到室外。前幾天這里剛剛搞過一場紀念活動——《7.25 我在德令哈寫詩》。

7.25 被德令哈人稱為詩歌紀念日,想必應該是《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這首詩歌的寫作日吧。1988年青年詩人海子在青海旅行時經過德令哈,并寫下詩篇《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從而與這座城市結下緣分。

海子,一位青年詩人,雖然在25歲就早早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靈魂卻在人們心中永存。

在陳列館的后院里,有一片林子,林子里用各色石頭,刻寫了很多海子的詩歌,供參觀者品讀。

幾十塊形狀各異的石頭立在館的兩側,每一塊石頭上的每一首詩都是海子生前的一個個故事一個人、一首詩崛起了一座城,人們用這樣的方式感恩和祭奠他也算是對詩人最尊重的回饋了。

還有一篇懷念海子的文章,也被鐫刻在了這里,以示紀念。

參觀游覽海子詩歌陳列館是我們這次青海行游中獨有的一次“文青”活動。我買了一本《海子詩歌》作為此行德令哈的紀念品帶了回來。

海子詩歌陳列館坐落在德令哈美麗的巴音河畔,走出海子詩歌陳列館就來到了巴音河畔。巴音河,蒙古語,意為"幸福的河"。巴音河縱貫德令哈市區,是境內最大的河流,被稱之為德令哈市的"母親河"。

巴音河源出祁連山系哈爾拜山南坡,流經澤令溝、尕海、戈壁等地,最后注入克魯克湖,全程200余公里。她無私地養育著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各族人民,正是她的存在才使這座戈壁城市有了活力。

巴音河畔樹木林立,水在林間,城在林中,巴音河猶如森林中的一條河流,而人也仿佛是置身于林與水之間的精靈。

巴音河畔,是德令哈市民的休閑中心,也是市區最美麗的地方。

巴音河的對面,是海西州民族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是游覽城市最好的去處。剛一直在說,德令哈咋就能以一位現代詩人作為了城市標簽?海西州民族博物館內,才應該是海西州各民族自己獨有的人文和歷史。

這些非遺手工藝品,才是海西州各民族人民自己的文化產品。

博物館內并沒太多展品,有些展館還沒有開放,這個放在大廳內的攝影展吸引了我,我們這次不可能走遍海西州,在這里通過攝影作品可以看看海西州的一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歷史故事,也是了解青海海西州的一個窗口。

攝影展內容很豐富,限于篇幅,無法一一介紹。

參觀完民族博物館,結束了今天德令哈的游覽,找了個餐廳吃晚餐。這個餐廳環境不錯,超出了我對心中的西部餐廳的想象。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