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西安廣仁寺是陜西境內唯一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直至府谷的又一次新發現,才知道遠遠地藏于哈鎮陳家圪堵村的石窟寺,才是陜西境內建筑年代更早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大概由哈鎮沿府準公路再向北行駛不到5公里,就會出陜西省了,這個榆林市府谷縣的邊塞小鎮——哈鎮,似乎具有更多的蒙古“血統”,從地名上就能感覺到:哈鎮的原名是哈拉寨,“哈拉”是蒙古語“黑”的意思。在很久以前哈拉寨是蒙古人的領地,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漢人才進入這一帶墾荒、種田,并定居了下來。到了民國年間,哈拉寨正式成為漢民族的建制。
哈鎮自古的邊關歲月
哈鎮南連府谷,北通準格爾旗、東勝、包頭,是陜西府谷縣與內蒙古的公路交通樞紐,因此,我們堅信在哈鎮可以找到信息量巨大的看點。秀芳圖書樓,是我們偶爾進到哈鎮中心小學時看到的。它端端正正地立在校園中央。其實這座八角的二層小樓面積并不是太大,但在抗戰時期,能由一位革命將領號召修建,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由哈鎮向南,第一站便是位于陳家圪堵村的石窟寺。哈鎮大多的寺廟建筑都是磚木結構的,唯有石窟寺是依山鑿石而成,石窟群位于石堯溝陽窨子?!榜孔印笔鞘裁茨??據當地人講,人類的祖先利用天然崖洞以避風雨、擋嚴寒、避野獸,而窨子是指人工打造的這類功用的洞穴。
石堯溝的地窨子兼有藏兵和躲匪的用途,石崖為東西走向,巖石堅硬,很少風化,所以大體保持了原貌。在府谷這個地方,凡有寺廟的地方大多數都有配套設施——戲臺,石窟寺也不例外。我們是趕著一年一度的石窟寺廟會而來的,所以有幸欣賞到了劇團來此的演出。
撫摸崖壁上的六字真言
陳家圪堵村西約兩公里的石堯溝中,有明顯的人類祖先活動的蹤跡,例如:有新石器時代人類舂米的石臼、米面場,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繩紋陶器;這里懸崖上有清人鑿出的洞套洞、窯套窯,可容納數百人避難的石窨子;石窟寺高懸半空,內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的石刻法相。據考證,峭壁上留有的多處梵音文字,是蘭雜字體的“六字真言”,還有一組梵文蘭雜字體、藏文、蒙文三體合璧的文字,除窟外文字因風蝕等原因破損嚴重外,窟內文字字跡工整、蒼勁有力,同青海藏區流傳的梵音雜體非常相似。
蒙古人自清代以后逐漸改信藏傳佛教格魯派,特別是五世達賴(1617~1682)以后,其信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興趣日益大增,進而扶持格魯派,在蒙古全境修建格魯派寺院,陽窨子摩崖梵文及浮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雕鑿而成的??傊?,石窟寺梵文及浮雕其類型非藏傳佛教莫屬。
麻哈路的“城墻根”之道
出了陳家圪堵不遠,途中便遇到一條折向東的小路,那便是有名有姓的著名的麻哈公路了。最大的特點就是基本沿著明長城而修建的。府谷境內的明長城東起墻頭鄉,西至新民鎮,全長有100多公里,部分段落和墩臺保存尚好,夯土層清晰可辨,墩臺依舊挺立。如今保存最完整的兩處為新民龍王廟墩臺和清水轉角樓墩臺。
古時,由這條明長城隔開的是中原與塞外的地域,而如今由長城遺存連接起的則是塞上府州的一道獨特風景線。麻哈公路的選址倒也省心了,干脆沿著城墻根下修,時不時地穿越城墻南北,也使得我們駕車忽而在漢地、忽而進蒙地,這種穿越感很快就被沿途的古剎打亂了節奏,因為每到一處,都想停車進去看個究竟。
麻鎮,它同哈鎮一樣有個曾用名,叫“麻地溝”,位于明長城與黃甫川交叉點的西岸,它前后有兩道溝流入黃甫川,猜想古時溝內多種麻,才會有這“麻地溝”的乳名吧?不過到了麻鎮,我們都顧不得參觀什么大廟、眺望什么長城了,直奔楊海寬家品嘗驢肉碗才是正道。
“天上龍肉,地上驢肉”這句話是對驢肉的最高評價,中醫認為驢肉有補氣養血、安神去煩之功效。要想讓碗的味道鮮美,還需要加入府谷人稱之為“蘸湯”的作料,主要的成分有“醋、芝麻、辣椒油、蒜泥、香油等,這些配料都是結合大眾的口味調制而成的。再加入煮熟的驢肉,就成了府谷麻鎮最著名的驢肉碗。
黃河與長城握手在墻頭
由麻鎮繼續向東行駛約10公里,毫無意外地會將我們引到黃河邊兒上。這里也是明長城在陜西境內的東端頭,于是突然醒悟了為什么這處地名為“墻頭”!府谷縣的墻頭鄉不僅是榆林邊塞長城之首,也是府谷縣通往山西省的重要渡口,是陜西、內蒙古、山西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現在我們習慣將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稱為“雞鳴三省”之地。
立在黃河邊聽風,吹來的雖然早已沒有走西口的車輦車了,但是還是可以嘗試擺渡至對岸的河曲縣。平靜的黃河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雄壯,河面寬不足50米,根本想象不出,黃河水由此被夾進了秦晉大峽谷中向南奔涌數百公里后,怎么就能突然就會怒吼成為壺口瀑布?
公路名稱:麻哈路
起點終點:榆林市府谷縣哈鎮—麻鎮
公路長度:全長約30公里,四級公路。
秀芳圖書樓
民國33年(1944)由抗日愛國將領馬占山督修,因馬占山字為秀芳,故名。全樓皆用青磚砌成,一面開門三面開窗,頂端均為磚砌拱形,門首有磚刻匾額:“秀芳圖書館”。一樓內右南角有木梯通二樓,二樓為木閣,全木結構,形狀為八角樓,青瓦雙剎蓋頂,頂中央磚雕寶葫蘆,門外有花欄檣,欄孔為菱形。樓內橫梁上分別雕刻:“提高地方文化”“培育國家英才” “保護公共建設”“創造樹人基礎”。
驢肉碗饦
將蕎麥制成糊狀,倒入碗中,在蒸籠上蒸熟冷卻后,拔出一個和碗形狀相似的“托兒”,就制成了碗饦。地道的府谷碗饦,是把粗黑的蕎麥皮篩去,留下細白的部分,稱為“上蕎面”,晶瑩光亮,在碗饦上再加點驢肉,就成為麻鎮最著名的佳肴“驢肉碗饦”。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