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社火,是青海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也是高臺、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等的通稱,是在高原上流傳了千百年的藝術奇葩。它在延續過程中糅合了青海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藝術形式,形成了豐富多彩且獨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藝術,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調在青海各民族中廣為流傳,深受青海人民的喜愛。每年正月,各地的村社農村社火表演隊浩浩蕩蕩,將歡騰的正月氣氛渲染的異常熱鬧紅火,將春節變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狂歡節”。

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正月里,人們沉浸在迎接春天、祈愿美好生活的歡樂中,而青海社火,為高原人宣泄情感,表達企盼美好生活的心愿提供了載體,并且把每年的迎春活動推向一個高潮,將人們鬧春的喜悅心情推到了極至。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每年春節,攔隆口鎮千戶營的社火展演拉開帷幕。其中,千戶營的高臺表演可謂一絕,吸引著四里八鄉的村民慕名前來觀看。高臺又稱“抬擱”、“高會”,在青海省社火中,高臺被稱為“空中雜技”、“空中舞蹈”。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千戶營高臺表演,自明代洪武年間,由千戶營村的先民從南京帶到了千戶營,經過多年的傳承和發展,目前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高臺,又稱“抬擱”、“高會”,是一種民間社火藝術,因其峻高、玄妙、含蓄、優雅、驚險,表演形式獨特、題材廣泛,民間素有“空中戲劇”、“空中舞蹈”、“空中雜技”等美稱。社火中參與高臺表演的都是平均年齡5歲左右的小男孩,表演時將他們固定在高達5、6米的可移動的特制鐵架上,扮演民間神話和傳統戲劇中的經典角色以及英雄人物。一場高臺表演從化妝、固定到表演結束,將近要5至6小時。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表演的高臺最高的有7米高,最多的一座高臺上有5個角色。裝扮好的高臺便開始和社火中的其他節目一起在村中巡游。伴隨著推車的行進,高臺上的小演員也隨之晃動,彷佛會隨時倒下,讓人膽戰心驚。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青海民間的高蹺,豐富多樣的形象、高而險的表演形式加上由來已久的歷史和名聲,引得周圍的人們專程趕來參觀。高蹺表演在歡快的鑼鼓聲中開始。只見高蹺表演者們打扮成七仙女、王媽、媒婆、五虎上將等神話人物和歷史人物,在臺前表演著。為了讓演出的效果更好,高蹺隊演出時還要小酌兩杯,“喝點小酒,一是可以驅寒,二是可以在表演時更有狀態。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社火,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青海社火,以其獨特的高原文化特色,深深植根于高原大地,流傳了千百年。這支獨具特色的藝術綺葩,高原人對其傾注了特殊的情感,使其流傳千百年而經久不衰。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在青海省社火中,被稱為“空中雜技”、“空中戲劇”、“空中舞蹈”的高臺,無論是制作技術之繁瑣,還是表演形式和內容的廣泛,當屬社火中的佼佼者。而古今聞名的湟中縣攔隆口鎮千戶營高臺如一只社火藝術中的綺葩,獨樹一幟,高臺中的佼佼者非它莫屬。

高臺社火表演,攝影:雨濃
高臺寄托了當地農民很深厚的情感,每當高臺演出時,群眾紛紛為高臺披紅掛彩,以此寄托自己美好的祝愿。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