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社火又開場
青海新聞網訊 正月里的河湟大地,不管是偏僻山鄉,還是鬧市街巷,無論是天寒地凍,還是天高氣爽,湟水兩岸到處鑼鼓喧天,鞭炮聲聲,人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在樂都地區,200余支鄉村社火隊踏著幸福的鼓點,唱著歡快的秧歌走鄉串村,其中幾十支特色社火隊遙相呼應地走進碾伯古城,擺起長龍,蔚為壯觀。一時間,樂都山川五光十色,萬紫千紅,歡鬧的社火掀起了歡慶的高潮,喜慶的氣氛彌漫在城鄉,形成正月里的狂歡盛典。
遍布城鄉的樂都春節、元宵節社火,是河湟藝苑中的一支奇葩。
據文字記載,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為傳說中之火神?;?,是人們煮食和取暖之源。遠古人類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與“火”的風俗。追溯“社火”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有著淵源關系。樂都社火也是從古人崇拜自然的祭祀活動中發展而來。作為民間文藝形式,樂都社火深植于群眾中,有著廣泛深厚的基礎,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群眾性文化活動,經久不衰。尤其是隨著春節的到來,樂都群眾用“耍社火”這一藝術形式來歡度春節,預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人民安康,從而成為城鄉群眾文化生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動內容。
樂都社火包括音樂、舞蹈、曲藝、戲曲、雜藝在內的綜合性文藝演出,節目繁多,包羅萬象,有秧歌、龍燈、獅子、牦牛、旱船、騎驢、高臺、高蹺、大頭羅漢、胖婆娘等。其中僅舞蹈就有道具舞(旱船、獅子舞、龍舞、金錢棍、滾燈等),情緒舞(八大光棍、拉花姐等),啞劇舞(拉牦牛、騎毛驢等),鼓舞(花鼓、腰鼓、太平鼓等),面具舞(大頭羅漢等),雜劇舞(高臺、高蹺、低蹺等),表演精彩,引人入勝。
樂都社火從臘月開始準備,正月正式演出,演出時間一般都是正月初七八開始,正月十六結束。
各社火隊的演出都是在本村街道、巷道里邊行走邊演唱。歌舞幾圈后,再到村里地方開闊的大場和院落寬敞的人家演出。在街道、巷道里邊行邊演的社火叫做“過街社火”,在大場、人家演出的稱為“坐場社火”。有些村莊白天表演“過街社火”,晚上則表演“坐場社火”。在表演中,還根據主人要求和實際情況,配合社火表演,演出《天官賜?!贰恩梓胨妥印贰秳⒑H鼋疱X》等傳統眉戶、秦腔折子戲。
社火隊出發了,敲鑼打鼓吹拉琴,披紅掛彩好不熱鬧。走在最前面的是報兒,頭戴沒有頂的草帽,反穿皮襖,用牙膏沫了眉和胡須,再戴一架用蘿卜做成的“眼鏡”,騎馬上邊走邊報:“報兒報得好,明年柴垛高”;“報兒報響,錢財萬兩?!眻髢鹤吡?,燈官老爺滿臉黑,頭戴烏紗帽,身著紅袍,倒騎在牛背上,高喊一聲“伙計們開始!”
此時,開場打道的啞巴、胖婆娘、賣膏藥的等角色便依次上場。啞巴頭戴爛了頂的破草帽,反穿皮襖,臉用鍋灰大油抹得油黑,赤著腳,腰間系著鈴鐺;胖婆娘頭上戴綠手帕,身著紅衣服,屁股上墊一個枕頭,肚子上墊一個枕頭,看起來又大又胖又丑。胖婆娘扭來扭去,冷不防還要拿針刺人,賣膏藥的挑著擔子,邊走邊嚷。
場子打開,表演開始。十二個漢子一條青龍,十二個漢子一條黃龍,兩條龍時而盤旋,時而騰飛。兩名手持銀劍的少年領著獅子,那獅子雄壯威武,舞動著繡球。船姑娘抬著紗船,和著音樂節拍搖啊搖?;ü?、太平鼓響起來了,秧歌隊別具一格,少男少女踏著青春舞步款款走來,那紅綢一落一起,宛如天上的彩虹,還有其他雜項表演。真是陣容龐大,五光十色。
樂都社火花樣較多,一般演出的順序和形式是由前場、龍舞、獅舞、旱船、民樂隊、小唱、八大光棍、彩車隊、高蹺、腰鼓、亭子等組成,在這些節目中,除場內依次表演的“內場”節目外,還有《傻公子送媳婦》《妖婆》《大頭和尚》《武大郎賣炊餅》等的“外場”節目,隨時穿行于隊伍之間和“內場”周圍。
前場是由橫幅、鑼鼓隊、彩旗隊、“燈官”及隨行人員和秧歌手組成,然后是鑼鼓隊、彩旗隊和“燈官”。前場的主要作用是鳴鑼開道,制造聲勢,烘托場景,渲染氣氛?!盁艄佟笔巧缁痍牭慕y帥?!盁艄佟庇址Q“春官”,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春官”是至上的。 “燈官”頭戴黑烏紗,身著紅官服,手持“笏板”,又有旌旗、“萬民傘”和三班六房、“師爺”、兵卒、半副鑾駕相隨,帶領著秧歌隊、獅子舞、旱船等一行人馬,在“咚咚,嚓”的鼓點聲中走來,所到之處前呼后擁,人們擺香案,設供品,燃放鞭炮迎接。
“燈官”演出時,先由秧歌手唱秧歌?!盁艄佟蹦畛黾槿缫獾恼f詞,秧歌手同時唱到:“大老爺聽、大老爺聽,大老爺你是個有命的人。騎白馬、踩銀鐙,一等兒一等兒往上升?!?/p>
舞龍是社火表演中較為重要的節目。出場前先是一陣歡騰的鑼鼓聲,頃刻兩條彩龍“騰空而降”。一條是表示國泰民安的“黃龍”,一條是象征風調雨順的“青龍”。由一人手持長把夜明珠領龍,若干人撐龍頭龍身,踏著鑼鼓點數,做出“二龍戲珠”“蛟龍出?!钡惹熳匀绲膭幼骰?。有的社火隊只耍一條龍,有的社火隊也耍好幾條龍,如高店鎮的社火隊有九條龍,可謂陣容龐大,氣勢雄偉。
舞獅又稱“獅子舞”“耍獅子”,“舞獅”是鑼鼓伴奏節目。兩人頂著“獅子”,一人持繡球逗引獅子舞蹈,做出跳躍、打滾和登桌子等精彩動作。獅子威武兇猛,象征吉祥如意,寄托著人們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同龍舞一樣,獅舞在“過街”表演時無樂器伴奏,在“坐場”表演時則以鑼鼓伴奏,表現搔癢、舔毛、打滾、抖擻及跳躍、跌撲、騰轉、登桌等動作,技藝變幻,使人目眩。其表演形式主要有踏場、跑滿場、圓場、停獅報幕、登桌等。登桌是獅舞表演最精彩動人的場面,在樂都社火里,登桌表演是舞獅不可或缺的節目。
旱船也稱“跑旱船”,在艄公帶領下,伴著悠揚的《搬船調》,輕盈搖擺,邊歌邊舞。男子扮演艄公,女子扮演船姑。樂都川水6鎮和山區大部分鄉鎮社火隊都有《旱船》節目,而且以洪水、高店鎮為著名。旱船表演時由一名頭戴涼帽、身著古裝的艄公劃槳引航,做出頗為夸張的劃船動作?!按媚铩瘪{馭著船兒,唱著小調表演,與艄公劃槳動作默契配合,恰似輕葉小舟在水面飄蕩,惟妙惟肖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隨后是小唱節目。社火隊在行進過程中按照鼓點和民間小調音樂的節奏載歌載舞,常用的小調有《大紅袍》《柳葉青》《八譜兒》《滿天星》等,傳統節目中多以《拉花姐兒》和《八大光棍》的“身子”演唱?!栋舜蠊夤鳌肥且粋€傳統性歌舞節目。由八男八女組成,表現男女青年對愛情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常用的小唱還有《繡荷包》《孟姜女》《送情郎》《織手巾》《盼五更》《鬧五更》《送早飯》《立春消》《親家母》《噔呀噔》等等。
高蹺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目。表演者裝扮成歷史古典人物,腳踩丈余高的木蹺,列隊行進,體現出高、險、奇的情景。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十多人至數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各地高蹺所使用的木蹺從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亭子也稱高臺,是最后一個出場的玄妙驚險節目。亭子是集戲曲、裝飾、美術、剪紙、數學、力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空造型藝術。也是社火中的壓軸戲,藝術高超,造型新奇,富有地方特色。樂都亭子已有200多年歷史,舊時四人抬亭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亭子由人抬改為用拖拉機拉。亭子高約五六米,裝扮“身子”的演員都是5—12歲的兒童,他們或站坐、或騎馬、或乘鶴、被固定在結構是鐵制外形裝扮成花樹的道具上,活靈活現,飾演的都是村民們耳熟能詳的古典戲劇、古典文學和神話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當亭子行進時,閃閃悠悠,顫顫巍巍,小演員在高空雙臂擺動,若蕩秋千,給人一種高而雅,玄而妙,驚而險,奇而巧的感覺。
另外,樂都社火中還有一些表演項目獨樹一幟,別具一格,也很吸引人。
如竹馬子,也叫“跑竹馬”,一般都是少年兒童裝扮。是一種活潑健康,古樸典雅的社火節目。顯示出古代騎士的英武和西北人的尚馬民風,扮演的角色大都是《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演出時,裝扮者一手執馬鞭,一手拉韁繩,邊歌邊舞。竹馬表演時由鑼鼓伴奏,由領隊引入場中,隊伍根據鑼鼓節奏打出的不同鼓點,隨時變換隊形,做出不同的動作。舞步細碎繁密,輕快活潑;隊形變化錯落,富有情韻。
滾燈是流傳在高廟鎮新盛村的“夜間社火”。正月十四、十五晚上,由16名青年男子表演?!皾L燈”是用鐵絲、竹篾扎制而成的扁圓形燈體,外用白紙圍糊,燈面上彩繪或剪貼有各種吉祥圖案。表演時點亮蠟燭,燈體可隨意轉動,隨著鑼鼓伴奏,既像火球遍地開花,又如游龍蜿蜒行進,絢爛多彩,令人目眩。
傘燈又稱“高床”、“太平床”?!皞銦簟备呒s1.5米,糊以彩紙,剪貼或彩繪喜鵲、梅花鹿等祥瑞圖案,在竹條骨架接頂處綴五色紙花,貼彩色紙穗和紙條,舞時飄然翻飛。整個色調上紅下綠,寓意晴天綠地,皆大歡喜。
牦牛舞是樂都南山漢藏雜居村莊演出的社火節目。每具牦牛由二人扮演,四人扮演兩具牦牛。一人身著傳統藏族服裝,背一桿舊式叉子槍,扮牧人領舞。表演時,牧人牽引“牦?!背鰣?,給它疏理毛并嬉戲,既而發現獵物,開槍射擊,槍聲令牦牛受驚狂奔、撒野,牧人緊追,兩牛相遇,抵角不讓,兇猛異常,牧人英勇分解,生動地表現出牧民豪放粗獷的生活情趣。
樂都社火表演從正月初六、或初八開始的,一直耍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元宵節這天達到高潮。到了元宵節這天,南北二山、河湟兩岸處處鑼鼓喧天、歌聲嘹亮,人們浸沉在興奮、激動、狂歡的海洋里。城區更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全區優秀的社火節目進入大街統一演出過街社火,高廟的高蹺、高店的獅子、洪水的旱船、碾伯的竹馬、雨潤的太平鼓、中嶺的秧歌隊、蒲臺的眉戶劇、中壩的藏舞隊,一一在這里一展風采。
每年正月,在“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鑼鼓不響,莊稼不長”的傳統思想影響下,樂都各地的社火演出浩浩蕩蕩,將正月里的節日氣氛渲染得異常紅火,使元宵節變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狂歡節”。

八大光棍扭起來

燈官老爺登場了

舞獅小伙真攢勁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