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宗寺風景。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新華社西寧3月26日電(記者央秀達珍)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縣城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在崇山峻嶺中穿行一個多小時,到達藏傳佛教格魯派名剎——賽宗寺。
從遠處望去,賽宗山如一頭飲水巨象,象鼻垂于寺前的切莫溝中。山體部分呈乳白色,遠眺如一團團升騰的云霧。潺潺的切莫河在寺前靜靜流淌,巍峨壯觀的度母山在寺對面肅立。整座寺院依山傍水,和藍天白云相映。
這里海拔約3600米,是藏傳佛教后弘期發祥地之一,也是安多地區四大佛教名宗之一。全寺有11個活佛、375名僧人,在當地及周邊州縣有信眾4萬余人,常年香火旺盛,游人絡繹不絕,在安多藏區具有深遠影響力。
據賽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成員克智鬧桑介紹,賽宗山藏語稱為“智閣賽宗”,意為“白巖猴寨”,相傳這里曾是猴子的王國。佛教故事傳說中,這里的山神猴頭人身,守護著這方安寧。
“藏族人相信在山神的本命年轉山,功德將以萬倍增長。所以每逢猴年,大批信眾不遠萬里前來轉山。2016年,曾有來自青海、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市的120萬信教群眾朝拜游覽。”克智鬧桑說。

僧人在辯經堂內辯經。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傳說中,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師、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以及隆務寺高僧第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等都先后在此誦經修行,這也給賽宗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
寺院建筑古色古香,融合了漢藏兩種建筑形式,構造錯落有致,層次豐富。寺院以百柱大經堂為主,周圍環繞文殊菩薩殿、阿饒倉府邸、護法神殿、彌勒佛殿,以及石經墻、時輪塔、僧學苑、僧舍等建筑。
正午時分,辯經堂內傳來陣陣辯經聲,四五十名身著絳紅色袈裟的僧人在兩兩一對進行激烈辯經。嘉央華旦席地而坐,時而沉思、時而發問,嘉央洛明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不時擊掌、做出應答。
“寺院的正月法會結束后,除了舉行經事活動,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開始為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舉行的辯經會做準備。到時將按經文級別分層次辯論,用辯論的結果來評定僧人們的經文級別。”嘉央洛明說。
走進百柱大經堂,殿內酥油燈跳躍閃爍,僧人額項華桑忙著在佛像前整理物品。一排排暖氣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大部分時間在經堂內誦經,室內常年低溫讓很多僧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去年,政府投資150萬元在大經堂安裝暖氣,現在冬天念經不覺得冷了。”

一名信眾在轉佛塔。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1998年,賽宗寺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對寺院實施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電網改造、文物修護等項目,賽宗寺的面貌發生了明顯改變,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克智鬧桑說。
額項華桑說,每到春暖花開的時節,這里便是一片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巖羊、麝鹿、普氏原羚……動物們經常三五成群地覓食山野,也會悠閑地在僧舍屋頂上散步,與周圍古老的寺院建筑相映成趣,隨手一拍就是一幅刻在記憶中的畫卷。

賽宗寺風景。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陽光鋪灑在賽宗寺大殿的金頂上,不遠處飄來一縷縷桑煙,空氣里彌漫著松柏和青稞的味道。幾位剛結束辯經的僧人在空地上奔跑追逐,隨處可見信眾持著佛珠轉經,也有信眾磕長頭、虔誠地注視前方。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