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古國,有著數千年傳統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的傳統農業,在歷代的國計民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深遠地影響著我國傳統文化的走向,也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在青海農業生產也有著漫長的歷史,河湟地區是主要的農業區,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逐漸形成了有別于中原內地的民俗文化。

(收獲青稞)

(春小麥)
河湟谷地氣候溫和,農田廣闊,土地肥沃,都為水澆地。主要作物有春小麥、青稞、油菜、洋芋、大頭菜、三紅蘋果(紅星、紅元帥、紅冠)。傳統的農耕文化讓這里也誕生了許多言簡意賅又極具地方色彩的農耕諺語:若要地壯,拆鍋頭打抗。(意為用灶灰和炕灰作肥料)一九一場雪,豬狗不吃黑(“黑”讀he,指青稞等雜糧。意為瑞雪兆豐年)。立夏種胡麻,花兒開不罷。麥澆芽,豆澆花,青稞澆水一拃大。羊過清明馬過夏,人過小暑再不怕(清明后青草可供羊吃。立夏后的青草可供馬吃,小暑后糧食已熟)?!?/span>


在生產很不發達的年代里,農業主要是靠天吃飯,依賴自然,因此人們得順應農時而不能違拗,同時還將收獲的希望寄托于神靈的護佑和恩賜,定期舉行祭祀,不敢稍有怠慢。青海東部農業區漢族、土族把春耕開犁視為很重要的活動。開耕要選吉日,耕牛牛角披紅,并燃放鞭炮,跪拜天地,祈求豐年。藏族從下地到秋收也十分注意對神靈的敬仰,他們往往通過煨桑、祈禱、念經祈求神賜予他們豐收。如果遇到久旱無雨,青海的各族群眾,往往要進行“求雨”活動。祈雨主要跟宗教有關,因此誕生了誦經法會、抬龍王等民俗活動。等到五谷豐登時,漢族、土族群眾要燃香焚表,叩頭謝神。蒙古族群眾則在打場結束后要宰牲向神靈祭祀。

(湟中縣千戶營高臺)

(二牛抬杠)

(太平鼓)

(社火秧歌表演)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許多傳統的農業民俗已失去了傳承的基礎和意義,少部分的遺存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都有較大的變化。盡管如此,人們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追憶并未消失。你看,正月里高抬表演,二牛抬杠,太平鼓,秧歌……那一隊隊承載了中華農耕文明身影的社火正紅遍大街小巷。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插圖)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