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不否認咒語的存在,但是佛教提倡人們追求智慧,沉迷于咒語會影響信眾安心學習佛法,還容易讓人對咒語產生執著和貪婪之心。所以在較早的經文記錄中,釋迦牟尼不許徒弟隨便使用咒語,《中阿含經·多界經》就說:“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百千句咒。令我脫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p>
那么,人世間到底有沒有咒語這種事呢?
站在佛教的立場上,既然佛經都說有咒語,那咒語自然是真實無疑了。但即便不信佛教,也可以理解咒語這件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曾經流行過氣功熱、特異功能熱,當時各種大師滿地亂竄,無數信徒堅信不疑?,F在大家都明白過來了:那些特異功能大師沒有真本領,不過是耍了一些初級的魔術再加上心理暗示而已。
我們想,八十年代人們已經普遍相信科學,還有照相機、攝像機這么先進的記錄儀器,還有報紙電視這么發達的媒體。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還有大批的人愿意把魔術當成奇術,那在幾千年前的古代,一個會變魔術又敢吹噓的人,豈不是輕輕松松就能混成大法師了?
在佛教誕生的年代,印度遍地都是各種宗教的傳教者。既然靠戲法傳教方便快捷,那時的印度,想必是一個到處都有人在用咒語傳教的時代。
但是,靠咒語傳教有明顯的缺點:吸引了一大批只盼著學點奇術為自己謀好處,不愿意學習哲學思想的庸人。在周圍人普遍使用咒語傳教的大背景下,釋迦牟尼專門禁止徒眾使用咒語,是很自然的事了。
因而早期的佛教,是不重視咒語的。
但我們能理解,對于百姓們來說,實惠好用的咒語肯定要比哲學理論更受歡迎。畢竟只要誠心念誦觀世音菩薩的法號,菩薩就會來救苦救難。這里的菩薩法號,在效果上不就相當于咒語嗎?實際上,的確有些佛學家認為,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等佛和菩薩的法號,本身就是咒語,念誦之后會有祈福、消災等效果。
從社會傳播學的角度去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從理論深度上說,從哲學趣味上說,凈土宗的理論都難以超過中觀學和唯識學,但是在宋朝以后,中國最流行的佛教宗派就只剩下禪宗和凈土宗了。兩宗共同特點,是都不需要研究復雜的義理,只通過比較輕松的修行,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報。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也是這樣。
和中國不同,佛教在印度受到各種打擊,印度佛教很難再要求信眾耐下心來慢慢學習復雜的佛理。所以后來印度佛教的咒語越來越多、咒語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最后就出現了重視儀式、咒語的密宗。
作為后出現的宗派,密宗認為自己比其他的宗派更加容易修行。密宗認為,本宗的修行者能夠得到佛的外力——術語稱為“加持力”——的幫助,修行者在今生就可能成佛(《金剛頂王秘密經》:“若依毗盧遮那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圣智法,……由加持威神力故,于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保?,也就是所謂的肉身成佛。
我們都知道,大乘修的是“菩薩行”,有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自己先不成佛,愿意普渡眾生之后再成佛。密宗就不一樣了。密宗鼓勵修行者先讓自己成佛,等成佛以后,再去普渡眾生。
當然,密宗就像其他佛教宗派一樣,也認為自己揭示了世間的真理,同樣也提倡要多鉆研佛法,多做善行。
因為密宗比較重視儀式、符咒,所以很多內容都是神話傳說和復雜的規定,在這里可以簡單介紹一下大概內容。
首先,密宗并不等于“藏傳佛教”。
早在唐朝的時候,密宗就在漢地流行,稱為“唐密”,只不過影響力沒有佛教其他幾個宗派大,并且藏地的佛教也不只有密宗,也有佛教的其他宗派。
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樣,密宗也有復雜的佛學理論,因為晚出,所以同時吸收中觀和唯識兩家的學說綜合而成。密宗吸收了中觀學“真俗二諦說”的思想,認為染凈兩個世界同樣重要,不分彼此。并不是說現實世界就虛幻不實,必須拋棄。因此密宗很重視現實里的儀軌。密宗認為“染”的本質就是“凈”,因此不排斥包括縱欲在內的“染法”,認為可以通過縱欲離開欲望,這就為其中一些教派允許吃肉、甚至男女雙修鋪平了理論道路。
密宗稱為“密”,是因為本宗的內容要師父和徒弟一對一傳習,不能隨便外傳。相對的,佛教的其他宗派就被密宗稱為“顯宗”。
因為重視保密,密宗的師徒傳承有一套嚴格的儀式,其過程稱為“灌頂”。沒受過灌頂的人不能修習密宗的佛法,也不能閱讀密宗經典。
在宗教的發展史上,經常會有后出的宗教、教派把之前廣受信仰的神靈吸收變為自己教派較低位置的神靈,以彰顯本宗的權威。密宗也類似。密宗信奉的是大日如來,認為大日如來有無數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只是大日如來的一個化身。因為密宗最早在印度出現,所以也吸收了不少印度本土宗教的神靈。
密宗重視儀式和咒語,修行方法也很儀式化。
具體的方法大概有三類,一個是特殊的肢體姿勢、手勢,叫做“身密”,一個是特殊的咒語,叫做“口密”,一個是內心活動,叫做“意密”。
密宗的大部分內容,教外人士是不能隨便修習的。但是有一些咒語叫做“普傳咒語”,不需要師承,普通人也可以念誦,“功能”也很強大。對于信仰佛教,但沒投身密宗的人來說,這些咒語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在普傳咒語中,比較有名的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六個字被稱為《六字大明咒》,密宗認為念誦這個咒語有極大的好處。有一種說法是,念《六字大明咒》千萬遍就可以成佛。假如我們按照念一遍10秒來算,一天不間斷念8個小時,那么不到10年就可以念夠數量了。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咒語是《大悲咒》。前面說,觀世音菩薩眾多形象中的有一個形象是千手千眼觀世音,就是來自于密宗的形象?!洞蟊洹穪碜杂凇洞蟊耐恿_尼經》,據說此經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傳授的。
據經文說,念誦《大悲咒》有很多好處,能躲避各種苦難,受到各種好報,還有神靈保佑。所以有很多人念誦?!锻洹芬彩瞧諅髦湔Z,據說來自于阿彌陀佛。所以信仰凈土宗的人,很多都念《往生咒》。
咒語念得越多好處越大。為了提高念經效率,也為了不識字的信眾能念誦長篇的經文,有的地方就把咒語(特別是《六字大明咒》)刻在可以旋轉的經筒上,或者裝在經筒里,經筒每旋轉一周就代表念了一遍。有的經筒還通過水力、風力甚至電力旋轉,念經的效率就更高了。
這種“省力”的讀經法不是密宗獨創。在中國,有一種可以旋轉的書架,叫做“輪藏”,用來擺放佛經。佛經浩如煙海,讀不完,還有的信徒不識字,怎么辦?旋轉一圈輪藏就能相當于讀了一遍佛經,這下就極為方便了。
我們前面介紹佛經的時候說過,大部分佛經是佛教的學術論文。修行者念佛經和念課本一樣,是為了從中體悟智慧,而不是一種機械的或者神秘的儀式。
除了咒語,佛教還有個常見的“結界”概念。在魔幻電影、小說里有時也會見到“結界”的說法,說施法者用法術在一定的范圍內設立了結界,就可以抵御外敵入侵或者增強結界內眾人的能力。
結界的確是佛教的說法。最早釋迦牟尼傳教的時候,沒有固定的傳教場所,僧團大部分時候都是到處游走。僧團在休息的時候,就劃定一個范圍,讓僧眾在這個范圍內進行一系列宗教活動。這個范圍就叫做“結界”,沒什么特殊的神力。
但是到了密宗的時候,因為密宗相信咒語等法術的力量,“結界”也就真的變成了法術。密宗對設立結界有一系列的儀式,結界設立好了之后,據說有防止妖魔干擾法事的作用。用來設立結界的法壇,一般被稱為“曼陀羅”。相關的佛教繪畫作品,也同樣被稱為曼陀羅了。
留言跟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